第038章:劳军
上一章说到严寒天气结束了辽宋之间的一场战争,辽国一方出动了一万兵,损失很大。辽国朝廷派韩德让带兵救援,把辽军带回到中原。
如果是得胜之军,那是要凯旋进入京城的,以宣扬国威,振奋民心。可是失败的军队就不能到京城了,要远离京城。
箫空宁牵挂着辽东的兵,多方打探,知道辽东的兵在石门附近扎营好几天了。箫空宁没有给萧皇后打招呼,带着100卫队兵去了石门,留下仁先生和一半卫队在京城撑门面。
他没给萧皇后打招呼是因为:第一,别太把自己当回事,皇后陛下未必关心他的行止,哪能屁大的小事也上奏朝廷啊?第二,看望败退回来的兵,搞不好会惹人非议的,不声不响的消失几天没人在意。
石门就是现代里的石家庄,但也不完全是,应该是距离现代里石家庄城市不远处。
行前他嘱咐仁先生在京城搜罗医生,紧急送往石门,特别是能治疗外伤的。但是御医除外,连给皇上看过病的都不要请。这是避免影响皇家的利益,当今皇上多病,是离不开医生的。
同时他告诉仁先生要坚守在京城,代替他处理事务,去石门的事不要对人说。
由此也可以看出,箫空宁还是现代人的思维作风,古代里的官员这么关心基层兵丁的不多,即便是关心也不会跑六百里的路专程去看望。
冬日里,冷风似刀,正赶上这两天的天气不好。箫空宁心里急,顶风冒雪地赶路,一行人也很辛苦。他们两天时间就到了石门。
到达后,箫空宁第一件事就是视察兵营。
兵营的总兵官毛柯勇闻讯急忙到营门前迎接,箫空宁顾不得询问什么,让毛柯勇带路去看望兵丁。
进了兵营,箫空宁看到的营帐大多有破损,旗帜也有被烧的痕迹,还能看到堆放的残损兵器及杂物。跟在箫空宁身后的毛柯勇心中忐忑,真后悔为什么没整顿一下呢?现在说什么都晚了。
一万人的兵营也是好大一片,不可能全都看一遍,选择性的进入了几个帐篷,看望兵丁。他这个做派让毛柯勇发懵,不知道总督大人是什么意思,难道兵丁中有总督的亲属吗?没听说过呀。
帐篷里的兵丁或躺或坐,神情黯然,还有带伤的在低声**。有个伤兵的手臂上用破布捆绑着,看着就不像被治疗过的样子。
萧空宁俯身轻声问道:“怎么伤到的?”
伤兵强忍住不再**:“回大人问话,是箭伤。”
兵丁们不认识箫空宁,但是有总兵官陪着定然是大官。
如果不是有毒的箭,受伤位置非致命处,只要及时处理得当,应该容易痊愈,战场上极少有毒箭。
看兵营里的情况明显缺少医生医药。
这时,旁边一位年长的士兵长叹一声说道:“大人,沙场上混乱,后撤时间太长,医官看顾不过来,就这样了。”
周围的士兵纷纷附和,箫空宁可以想象到战场上的残酷。这一次遭遇的宋军中就有史上有名的杨家将,很勇猛的,辽军遇到他们打败仗属于正常。
萧空宁目光扫视众人说道:“此次战败,非尔等之过,胜败乃兵家常事。望尔等振作起来,安心疗伤。朝廷派来的多名医官一两日后即可到来,他们也带来了更多的药品,伤者都能得到医治。”
兵丁们听了长官安慰的话,都安稳了许多,有长官把他们当人看已经是最大的安慰了。
萧空宁看到那边一个大棚子,两个兵丁围着一个大号的铁锅忙活着,锅下烧着柴禾,烟熏火燎的。他知道军营里的伙食就是熬粥,多数是菜粥,连菜带饭都有了。这种饭他自己也没少吃。
他走过去,见锅中煮着粥很稀,显然是缺粮了。他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说话,可是旁边跟着的毛柯勇不自在了,生怕总督大人发火。
是啊,不少的上官就喜欢这样的场景,发火骂人,显得体恤兵丁,还摆出官威。
一万人的兵营很大,他能看到的只是一角,但是他视察的目的也达到了,亲眼看到了实情。
箫空宁让毛柯勇带路到了中军帐,毛柯勇亲自搬凳子和斟茶倒水(军营中只有简单的小凳子),他心怀忐忑,军营中种种不堪都被总督大人看到了,他现在就是准备着挨骂,甚至撤职罢官也是可能的。
“坐下吧,我还有很多话要说,你不能总是站着呀?”箫空宁平静地说道。
很拘谨的毛柯勇小心地搬过来一个凳子,半个屁股坐下,等着被训斥的样子。
箫空宁依然平静地说:“你带出来的兵丁有一万人,眼下伤亡几何?”
“回大人的问话,死亡1875人,重伤有三成多,轻伤和生病者没有登名册。”
这情况可算是损失惨重了,不过在古代的战争中,能够把军队带出来,这损失就不算什么了。
箫空宁:“咱们辽东可是有抚恤军规的,你宣告了吗?”
“啊?卑职惭愧,没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抚恤之规你记得吗?”
“卑职记得,还有文书在,错不了的。”
“你要尽快宣布,这是稳定军心之要务。京城的郎中和药品这两天就能到,你这边也要就地寻找郎中,搜罗药品,治疗枪伤宜早不宜迟。”
“是,卑职记下了。”
辽国对战死和伤残是有抚恤标准的,箫空宁在此基础上有修补和增加抚恤金数额。这对家属是个安慰,对于其他兵丁也是激励,特别是眼下的情况,可以免除后顾之忧,振奋军心。
箫空宁刚才视察的时候没有对伤兵提到抚恤的事,而是让总兵毛柯勇宣布,这是给他树立威望的机会,如果毛柯勇能想到这一点会心存感激的。
箫空宁继续说道:“我带来的银两不多,先给你留下十万两,你就地采买一些军粮,总要吃饱饭啊。”
听到这里,毛柯勇扑通一下子跪在地上了,他现在的确缺少军粮,否则也不会做那么稀的粥,让受伤的兵丁饿肚子。
“起来吧,这不是你的过错。在如此艰难中,你没有纵兵扰民,也算是有功。”
古代的军队在异乡抢夺民财是常态,特别是没粮饿肚子的时候,所以箫空宁为此特意的给予表扬。
毛柯勇以头碰地:“卑职敢不效死以报总督大人之恩!”
箫空宁:“起来说话。我问你,你停在石门是上峰的命令吗?何时回辽东呢?可有军令?”
“回总督大人的话,没有军令让我们停在石门,是因为伤兵多,很多需要担架抬着走,军兵太劳累了,不得已停下来休整和治疗。军令是令我们回辽东,但是不可以进都城。”
不让进都城是可以理解的,仗打完了,各地营兵回归建制,辽东的兵就回辽东,这是正常的。但是军兵损失很大,朝廷理应给予抚恤和补偿,撒手不管就是带兵将领失职了,或者想隐瞒作战失利的过失,甚至有可能虚冒战功。按说韩德让只是接应败军,胜败都没有他的责任。或许是朝廷顾及脸面,对此箫空宁感到疑惑。不管是什么原因,他一个外官的身份确实不好过问,就此不再提这件事了。
箫空宁说道:“既如此就不急于行军了,如果此地尚可,就安稳地驻扎,如果知道有更适宜的地方也可以移营。现在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,安稳驻扎下来,等开春天暖了,与我汇合一起回辽东。我的驻地在京城东郊十里处,要保持联络,我尽力筹措银两接济你们。”
毛柯勇感动的热泪盈眶:“我全营将士对总督大人的恩德永远不会忘记。”
事务都办妥了,箫空宁不敢耽搁太长的时间就回京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
两天后,京城的郎中到了,有十几位,还带来了一车药品。石门这边也找来几位郎中,再加上随军的医官,有三十多位医生了。
营中伙食也大为改善,一天两顿饭,都是干呼呼的菜粥,兵丁们都能吃饱饭了。还有各级军官向兵丁们宣讲抚恤条例。兵丁们有了笑脸,健康的兵丁恢复操练,旗帜挥舞,军容整齐,军营恢复的生气。
回到京城的箫空宁从此多了一个差事,那就是四处收罗钱财,石门的几千兵总要有饭吃嘛。
没办法,只能四处化缘,也是欠了一屁股债。不过只要天气转暖,道路畅通,辽东的钱粮很快就能送过来。
未完待续。
—end—
